logo
搜索

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我们将美学视为美的哲学,影视美学自然就是有关影视或者影像的美的哲学。影视美学可看做是对影视审美的哲学分析,或者影视审美仪式的纯粹学术表达。所以在这里我们所遵循的乃思想的原则而非实用的原则。经典电影理论,研究电影的本性,包括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尤其是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

电影先驱

1. 卢米埃尔兄弟

卢米埃尔兄弟,被认为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他们摆脱了照相馆封闭式的人为空间的束缚,将镜头面向广阔的自然空间,内容多是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的即景。

其中著名的影片包括《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午餐》等,题材多取自工作场景,家庭趣事,自然风光,街头风景等方面。卢米埃尔兄弟将“从实地捕获自然的景象”作为自己的拍片方针,其不仅开创了电影的“纪实主义”传统, 而且为电影工业的开端奠定了基础, 为电影的普及和艺术发展开辟了道路。

代表作:
1.日常生活片段的实录:《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出港的船》
2.展示喜剧的情境:《水浇园丁》《膝行的人》
3.最早使用特技:《拆墙》

2. 乔治·梅里爱

法国电影导演乔治·梅里爱,擅长电影的特技摄影,发明了著名的“停机再拍”。另外,它还发明了多次曝光,摇晃摄影,快动作,慢动作等特技表现,至今仍在电影创作中使用,对电影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系统地将绝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及景或幕的划分等等应用到电影上来,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代表作品《月球旅行记》。

梅里爱的贡献

1.将戏剧引入电影

梅里爱将戏剧的创作手法应用到电影上来,如剧本写作,演员表演,服装设计,化妆,舞台布景,剧幕划分等。他的影片往往由几个片段组成,每个片段如同舞台剧中的一场戏,一幕戏;为了适应无声电影的需要,梅里爱为演员设计了一种新的表演方式,着重夸张和手势,重视肢体动作的表演,而对面部表情却不太重视。梅里爱借用舞台剧中的装置和照相馆里的幕布背景来制造气氛,塑造人物或表现某种感情和情境,为了使背景和人物协调,梅里爱用颜料画出光影的效果,把一切描绘的真假难分。

2.从魔术师到电影特技的创新者

梅里爱将霍布金斯的《魔术》一书里学到的关于幻术和特技拍照的知识,将照相的技巧应用到了电影胶片拍摄中,于是发明了“叠印”“合成照相”“二次或多次曝光”等技巧,还有在《贵妇失踪》影片中的“停机再拍”技巧,这些特技摄影成了梅里爱拍摄电影的主要元素,他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吸引观众,使人感到惊讶。

3. 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区别

在电影的初创期,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倾向,两种风格。

  1. 卢米埃尔: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其口号是“再现生活”。而梅里爱则认为,电影能够创造艺术,“银幕即舞台”可以“改变生活”
  2. 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梅里爱表现“银幕戏剧”却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
  3. 卢米埃尔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的;梅里爱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的
  4. 卢米埃尔可称之为电影纪录片的先驱;而梅里爱则可称之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电影心理学

1. 雨果·闵斯特堡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其最大的贡献在于,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闵斯特堡指出,电影屏幕是二维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空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至上,而是存在于观众的心理之中。正是由于观众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场面更加生动丰富。此外,闵斯特堡还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其代表作《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2. 鲁道夫·阿恩海姆

德国著名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其代表作是《电影作为艺术》,这部著作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在电影童年时期就大声呼吁这门新兴艺术的重要地位,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为最终在艺术殿堂里确立电影艺术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历史。但阿恩海姆固执地站在拒绝电影艺术领域一切技术进步的错误立场上。他认为,为了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为了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为了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唯一的办法就是禁止使用声音,色彩等新的技术手段,防止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来自然主义的再现现实。

电影文化学

贝拉·巴拉兹

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其代表作主要包括《可见的人类:论电影文化》《电影的精神》以及《电影文化》。他运用自身深厚的艺术知识和哲学修养,在电影理论和电影文化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他提出,电影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性;再次,贝拉·巴拉兹的远见卓识,使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最后,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贝拉·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具有群众性的艺术

先锋派电影

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大陆上出现先锋派电影运动,其中心是法国和德国,一小批青年艺术家为了使电影摆脱庸俗的商业化倾向,使电影真正走上电影化的道路,于是努力探求新的电影表现形式,努力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以追求“绘画电影”“纯电影”和“主观电影”。此外先锋派电影运动深受现代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排斥电影的叙事性,反对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

后期先锋派电影在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人的潜意识与无意识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证明了“以媒介的表现能力为基础的“纯电影”同样能够用来表现自我,即这些影片所描写的主体已不是外部现实本身,而是影片制作者本人,也就是影片作者把自己化为剧中人。”

1. 向其他艺术学习:

绘画——造型艺术,对画面造型的追求后来在先锋派抽象电影中推向极端;印象派、抽象派、构成主义、达达主义等

音乐——节奏美,电影是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电影节奏由内部、外部、情节、情绪节奏交融组成。存在于画面的连续之中;

文学——结构,叙事;超现实主义作品(《贝壳与僧侣》),主张“无意识地书写”,主张打破语言的常规,强调对幻觉和梦境等无意识领域的表现 → 先锋派电影排斥叙事性,反对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有“拜物主义”的称号。

2. 上镜头性

1919年,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上镜头性》一文中提出的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称谓。上镜头性的内涵是: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宜用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造电影艺术独有的诗意,而且认为惟有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才最具有“上镜头性”。

另一位法国理论家,散文家让·爱森斯坦对德吕克德“上镜头性进行了更明确德阐释,他提到:什么是上镜头性?

凡是由于在电影中再现而在精神特质方面有所添加的各种事物,生物和心灵的一切现象,我将都称之为“上镜头”的东西。凡是通过电影的再显而无所增添的现象,都是不“上镜头”的,因而也就不属于电影艺术。

格里菲斯

美国著名导演,堪称电影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继承了自电影诞生以来艰难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创作出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被称为“美国电影之父”。

格里菲斯对电影创作以及后来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基本电影语言,电影叙事元素的开掘和定型,突破与摒弃了戏剧的言语法则,意味着电影艺术在实践上的成立。第二是对电影剪辑、电影时空和电影节奏等方面所做的开拓,创新与一些技术原则的建立,提供了电影表述技巧与手段的范本,真正使蒙太奇成为一种艺术手法。第三是在此基础上,探究和实现了电影的写实功能和表意功能。其代表作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一个国家的诞生》

这部故事片改编自美国南方作家托马斯·迪克森的小说《三K党》。在这部影片中,格里菲斯以电影独有的生动有力的方法在讲述故事,其按照叙事情节或心理情景表达的需要,将不同时空的场景平行剪辑在一起。他最早有意识地系统使用运动镜头,包括摇镜头,移动镜头及景深镜头等。他第一个将镜头确定为电影最小的叙事单位,抛弃了传统的照搬戏剧以场景为叙事单位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由若干场景构成段落的标准性概念。特别是其中的“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手法,成为了经典叙事模式。

《党同伐异》                                                                                                                                               

该部影片由四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景别交替使用,创造了镜头的快速交叉剪接,充分利用了蒙太奇的时空跳跃性,突破戏剧的“三一律”,开辟了电影艺术史上的新时代——蒙太奇电影时代,标志着电影作为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登上舞台。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