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搜索

欧洲现代派电影美学理论

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

1、现代主义电影

主要是将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与创作原则运用于影片创作中的电影流派。于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电影运动首次进入电影,20世纪40年代实验电影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期西方现代派电影兴起,20世纪60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标志着现代主义电影的崛起和勃兴。

现代主义美学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确立于20世纪20年代,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黑色幽默等。

2、法国“新浪潮”

主要是指以法国年轻导演戈达尔、特吕弗、雷维特、夏布鲁尔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拍摄的影片,这批影片吸收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和艺术电影的总体精神,敢于打破传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由于在影片题旨和表现技法方面的类似而被称为一个电影流派,但他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纲领和宣言,风格也各不相同,只有美学倾向是一致的。代表作特吕弗的《四百下》、加缪的《黑人奥尔菲》、戈达尔的《筋疲力尽》。

特征:

  1. 以反传统为突出标记。他们反对法国电影的僵化状态,要求废除从戏剧借鉴来的编剧理论,摒弃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制度,抛弃得到公认的商业化成功模式,代之以一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创作方式。
  2. 强调突出个人风格。这批青年导演大胆提出了将电影变为个人化艺术的主张,他们认为影片应成为个人的作品,导演在影片中体现出个人风格,表达出自己对世界、人生、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诸多方面的见解与感受。特吕佛“作者电影”。
  3. 大胆革新电影语言。“新浪潮”在电影形式与电影语言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对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在影片叙事结构上,彻底抛弃传统电化一元化(线性)结构形式,大量采用时空颠倒、多线交叉的方式,以一大堆无逻辑事件的组合来代替和打乱情节结构;其次,在摄影方面,新浪潮遵循巴赞纪实美学,大量利用真实的自然光源,利用实景拍摄方式,运用抢拍、跟拍和景深镜头、长镜头拍摄方法,将新闻片和纪录片的多种手法移植到故事片的摄影中追求一种自然逼真的纪实风格;最后,新浪潮影片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音响和同期录音的手法,加强影片的真实感,并运用背景音响、特殊音响和重叠音响来渲染环境氛围和人物情绪。

左岸派电影

成员主要有阿伦·雷乃、阿涅斯·瓦尔达、玛格丽特·杜拉等人。他们大都居住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拉丁文化区而得此名。这批导演的创作风格是从不改编现成的文学作品,一定要为创作的影片专门编写剧本,此外,他们擅长于深入探究人的内心世界,善于将文学刻画人物心灵的方法运用到电影中来。其代表作有《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

特征:(前两点与新浪潮一致)

  • 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左岸派在摄影风格上讲究画面构图和用光效果,大量运用意识流镜头、主观镜头、变速摄影,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意识流动,在电影语言的探索上富有创造性;此外,左岸派十分重视在电影中对于声音的运用,除了大量运用对白、旁白和内心独白,还十分注意利用音响、音乐和寂静来拓展声音空间,尤其是成功地运用“声画对位”等手法,大大强化影片地表现能力,通过时空交错表现人物复杂地内心世界

弗朗索瓦·特吕弗

特吕弗,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人,是“作者电影”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特吕弗的影片往往带有极其明显的“自传”色彩,受童年生活的影响,他的影片往往真切自然而又十分由于的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再现出来。例如《四百下》主角特地选了在外形上与自己颇为相似的少年,他的电影作品呈现了一个叛逆传统,反抗秩序的电影艺术家以及他的心路历程。70年代之后,特吕弗逐渐回归到传统古典主义叙事中来,不但聘请了许多明星出演自己的影片,而且开始注重音响和美术在影片中的地位,将传统电影的叙事手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甚至不排斥影片中的娱乐元素。

“作者电影”理论:

指导演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叙述他们的经历,主要针对刻板僵化、陈旧保守的法国主流商业电影,其核心在于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导演即一部影片的作者,应当完全根据自己的构思来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影片,并在一系列影片中保持其风格的一贯性。

欧洲现代派电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洲出现了一批现代派影片,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第七封印》、费里尼的《八部半》等。欧洲现代派电影在主题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表现人生哲理和探索主观心理。所谓现代派电影就是用那些“现代”电影手法来表现哲理性主题的电影。它反对传统情节,强调表现作者自我,同时强调表现内心。

特征:

  1. 意识荧幕化。使电影从表现外部现实进入到表现内部现实,即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视听形象艺术地再现人物内心生活中的回忆,想象,幻觉,梦境,在荧幕上展现人物的精神领域,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有助于加强人物塑造和强化影片的深度,促进当代电影的“心理化”。
  2. 结构多元化。使电影突破了传统的戏剧式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结构形式,如辐射结构,用几个独立的段落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心理结构,将真实时空与想象时空,现实和心理融合在一起;块状结构,把几个单独的事件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
  3. 表现手段多样化。大胆探索电影的特性和表现潜力,特别是意识流镜头、声画对位、主观镜头、内心独白以及幻觉画面等等,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美学思潮对现代派电影的影响

  1. 反对传统情节,反传统叙事中的直线性、逻辑性与连续性,以描绘面临有趣情境的人物,或是表现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来代替——源自西方现代哲学本体论上的人本主义色彩;
  2. 强调用深奥的隐喻、离奇的象征、飘忽不定的联想、扭曲变形的形象来表现作者“自我”,追求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源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唯我主义色彩;
  3. 强调表现内心,夸大人的感觉、欲望、情绪、本能,将个体的自我意识及其本能欲望放在首位——源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代表作品:

  • 费里尼《八部半》:“自我反思型的艺术作品”,主人公创作的彷徨痛苦;深陷三个女性之间,“自我”与“本我”不断搏斗。
  • 伯格曼《野草莓》:“意识流”的经典,晚年医学教授一天的内心活动,剖析人生悲剧性,理性、想象、梦境交织,表现孤独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人生的烦恼。
  • 玛格丽特·杜拉 编 / 阿伦·雷乃 导《广岛之恋》:将女主人经历原子弹袭击的可怕场面和其后来的幽会场景进行蒙太奇剪辑,两个时空合而为一,哲理色彩浓厚。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